2025-09-12 14:31来源:本站编辑
过去十年间,“创伤”在我家成了个梗。但凡家里谁遇上点小磕碰,标准反应就是摆出苦瓜脸,歪着头哼哼:“我的心理创伤!”倒不是觉得创伤多可笑,而是达伦·麦加维笔下的“创伤产业复合体”已经无孔不入到让人只能苦中作乐。
所谓“创伤产业复合体”,指的是把创伤和创伤亲历者当商品消费的文化。麦加维写这书再合适不过——他本人就被这套体系明码标价过。2017年那本《贫困环球记》里,他细数了格拉斯哥底层生活的酗酒、成瘾、虐待和无家可归,结果火到拿下奥威尔奖,他本人则成了所谓的“经历贩卖专业户”。
这称呼听着就瘆人?要的就是这效果。麦加维在书里复读了自己的血泪史,但如今再讲这些,他内心只剩矛盾。 partly because, for the past eight years, he’s been relating these stories, ‘stitched together with pointed social observations and my best attempts at political commentary’, both in print and to live audiences. 最魔幻的是,观众好像只爱听最惨的部分。
靠着笔杆子,麦加维混成了媒体咖——拍纪录片、上《问答时光》、论坛演讲样样来。但阶级跃升反而让他身份焦虑爆表:“我居然和敌人同床共枕!变成中产——对我这种阶级意识战士来说简直生不如死。”更讽刺的是,当他被捧为“逆袭典范”时,自己却重新沉迷处方止痛药和酒精,直到某天警察在火车站捡到“盯着铁轨猛灌剩酒”的他。
作为“经历贩卖专业户”,麦加维终于醒悟:自己“被肯定、被认可、被捧杀,直到被那些狗屁故事压垮”。创伤教条要求人们必须对诉苦者报以无脑共情,但他开始怀疑:这真的健康吗?
怀疑的种子,早在重审往事时就已埋下。《贫困环球记》里最骇人的场景——五岁那年酒鬼母亲拿刀威胁他——这个被广泛引用的片段,他现在却不敢确定是否真实。后来和父亲聊起(母亲在他17岁时因肝硬化去世),父亲说那可能只是“醉鬼开过火的玩笑”。麦加维反思道:
我觉得他对自己太苛刻了。就算当年误解了母亲的意图,孩子的恐惧是真的,父母这种离谱行为造成的信任崩塌也是真的。但作为作家,敢承认自己的“创始神话”可能是个误会,确实需要勇气。
如果说麦加维对自己下手太狠,那他对别人简直温柔得过分。他不想全盘否定创伤概念,也相信“创伤产业复合体”里多数人本意是好的。结果就是骂得挺凶,但到底在怼谁却含含糊糊——犀利文风和小心翼翼的态度完全割裂。
他更不愿捅破那层窗户纸:创伤当然存在,但当诉苦能吸睛时,肯定有人把创伤当人设拼命加戏。值得称赞的是,麦加维更关注的是像他这样的真实受害者——如何被创伤产业复合体困在永无止境的重播痛苦中。
但他对自家阵营(左翼)的批判毫不留情:必须停止对创伤的迷恋!